新闻中心
自西安市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双示范”城市以来,全市始终以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紧扣“引领陕西、示范西北”的发展定位,在全方位挖潜、全要素支撑、全链条保护、全过程服务等方面聚力发力,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西安模式”,多措并举打造知识产权高效能治理的“西安样板”,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80项示范区建设任务已完成66项,完成率达82.5%。其中,由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的55项任务,已完成48项,完成率为87.2%。
凝聚合力 高标准推进示范建设
西安市与省知识产权局签署《共建示范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起以国家级“双示范”城市为引领,示范区县、示范高校、示范企业相互支撑的多元示范格局。制定出台《西安市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保护若干措施》《西安市促进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实施细则》,加大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力度。同时,立足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推出一系列奖补激励政策,为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和保护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有力推动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各项工作开展。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近三年累计支持引导509件高校院所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成功发行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储架规模3亿元,首期为西安11家企业融资1亿元。
激发活力 高效开展转化运用
大力支持和引导高校院所、科创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专利导航机制,布局建设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8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培育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13个专利密集型产业,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今年4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10.94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3.68件,同比增长10.7%。近三年,累计荣获国家专利奖62项。西安可视可觉荣获第二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奖。连续两年举办“西安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开展“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系列对接活动”40余场,有效推动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协作联动 完善保护体系
持续完善刑事司法、行政执法、知识产权仲裁“三协作”机制,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联动”机制,成立关中平原城市群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签订《关中平原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协作协议》,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区协同保护。全市布点建设各类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站244个,培育规范化市场12个。成立市级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创新运用“云调解”模式办理的涉外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2024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版权、海关等行政部门共查办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71件,其中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295件,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7903件,检察机关起诉知识产权案件111件,公安机关侦办知识产权案件113起,仲裁知识产权案件80件。查处的侵犯“冬奥”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案入选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典型案例。
提升服务 夯实发展基础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品牌机构培育示范工程”,建成国家级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30余家,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572家、专利代理师637人。建立知识产权特派员公益服务制度,近三年累计选派244名特派员,为919家企业提供“一对一帮扶”和“集中托管”服务,切实解决了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诸多难题。修订发布《西安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2.0版》,策划“知识产权万里行”“版权宣传服务行”等活动,精准服务创新主体。支持西北大学等6所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科,开设“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强市大讲堂”,每年发布《西安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在“西安发布”设立“知产强市”专栏,上线AI虚拟主播,积极传播推广知识产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