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专区
检验检测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是保障检测数据准确、过程规范及结果可靠的关键环节。为有效识别和控制各类风险,需结合相关标准与准则要求,构建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以下从风险管理过程建立、风险识别及检测全流程风险要点等方面,梳理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1、建立风险管理过程 按照GB/T 24353等标准要求,结合CNAS认可准则及相关应用说明,参考已有知识和示例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并将风险管理要求融入体系文件中。 2、风险识别 成立责任小组,小组人员的类别和构成宜多样化,尽量覆盖组织及活动涉及的各类角色。 除“风险”相关条款外,还需关注准则及相关文件中出现的“影响”“偏离”“不确定度”等条款,这些内容多与风险相关。 3、检测前的风险 合同评审:检测标准或方法不适用于样品检测,不满足检测要求;检测标准或方法与客户需求不一致;检测委托单内容不全、有遗漏或无签章;偏离未经客户确认;检测过程中发生变更,但未重新评审且未保留证据。 样品:样品信息与委托信息不相符;样品保存条件不符合标准要求。 信息保密:客户样品、文件传递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 沟通:客户的检测需求、检测现场的反馈未能有效传递。 4、检测中的风险 人员:未经培训、确认、授权,无资质;原始记录填写不规范、信息不全或无签审。 仪器设备设施:仪器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检测工作要求;超出检定周期;未进行期间核查;修正因子未正确引用;未及时填写仪器使用记录;未确认仪器状态;仪器档案资料不完整。 检测方法:未选择合适的方法;未对方法进行验证或确认;未考虑样品对方法的干扰;检测过程无质量控制措施或措施不到位;抽样方法不合规,抽样计划不完整、信息不全。 试剂耗材:试剂管理混乱;未对关键试剂进行核查;使用失效试剂;使用无证、过期、失效标准物质,贮存环境未监控;无验收记录;未对供应商进行再评价和管控。 环境安全:未对实验环境实施监控;环境条件与方法要求不一致;未识别健康、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风险;无安全防护措施;废弃物处理不合规。 样品流转:贮存容器、条件和时间不符合要求;样品混淆或丢失。 信息保密:客户提供的文件资料、样品、数据、结果等信息泄露;无保密条件和措施。 5、检测后的风险 样品处理:留样贮存条件不符合要求;样品未按要求返还、处置或销毁。 数据结果:原始记录信息不全、填写不完整,未进行有效复核、未签名;原始记录描述不清、数据计算错误、更改不规范等。 检测报告:内容不完整,引用不适当的限值标准,出现偏离时未注明;报告信息与原始记录不一致;报告未经审核签字,签发人未经授权;可疑值未复核;未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必要时);认证标识使用不规范、超范围使用;报告信息描述不准确;未考虑判定规则要求。 信息保密:客户信息、提供的文件资料和报告内容泄露;客户要求保密的样品无保密措施。 6、其他风险 公正性:违反公正性和独立性承诺;人为更改或伪造数据;资源管理、财务、合同等引发的公正性问题;违反法律法规或标准、规范要求。 体系运行:体系要素不全;未有效实施和维护;未按要求进行内审、管理评审,输入输出信息不全面;检测方法、标准变更未及时验证或确认;质量监督不到位;不参加能力验证;文件未受控;客户意见、投诉未分析利用,投诉记录不完整,投诉处理违反公正性原则;不符合项未关闭;改进建议未落实;电子数据、信息无保护、未受控和备份。 质量管理:比对或验证结果存疑或不满意;质控考核不合格;人员培训考核与管理不到位。 内务安全:区域设置不合理;内务环境杂乱;安全设施不完善。 检验检测实验室的风险管理贯穿于检测全流程及体系运行各环节,从检测前的合同评审到检测后的报告出具,每一步都需精准识别风险点并采取防控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过程,可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对检测质量的影响,保障实验室持续合规运行,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