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科普

检验检测实验数据可靠性的流程控制要点
发布时间:2025-11-13 13:32:43 浏览:646 来源:实验室经理人 字体:

实验室作为专门从事检验测试工作的实体,其最终成果体现为检测报告。为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保障检测报告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过程,明确各阶段可能影响检测报告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使整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1、环境的质量控制

检测场所的环境条件应满足检测工作需求,需采取措施保持实验室内务整洁,必要时制定专门工作程序。对影响分析检测质量的区域应加以控制,限制人员进入或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控制程度。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有效隔离,防止带入污染源。

化学分析、试样制备及前处理等场所应具备良好采光、有效通风和适宜室温,需采取措施防止溅出物或挥发物造成交叉污染。样品、标准品、试剂存放区应满足其保存条件,冷藏和冷冻区域需定期监控温度并记录。在实验室外部进行取样或检测时,需特别关注操作环境条件,若相关规范、方法对环境有要求或环境影响检测结果,应监测、控制并记录环境条件。

2、设备和仪器的质量控制

所有对检测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器具,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校准)。

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必要时需制定期间核查程序,日常使用中应按程序对技术指标进行期间核查并记录,确保仪器状态良好。实验室应根据仪器特性和使用频率,制定期间核查周期。

3、样品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样品的包装应坚实、牢固、洁净,需采用适当运输工具和条件运送,样品状态应尽可能与消费者可接收状态一致,否则视为不适合检测。样品收样人需认真检查包装和状态,发现异常应与客户协商处理。接收样品时需充分考虑检测方法对样品的技术要求,必要时编制作业指导书,对样品数量、重量、形态及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局限性作出规定。

送样数量应根据检测项目确定,不少于检测用量的3倍。特殊情况下送样量不足的,应在委托合同上注明。

接收的实验室样品需编号登记并加施唯一性标识,标识设计和使用应避免在样品或记录上产生混淆。样品标识需清晰牢固,确保不同检测状态及传递过程中不被混淆,同时注意包装材料和标识对样品的潜在污染。样品标识系统应包含样品群组细节及样品在实验室内外传递的控制方法。

接收到的实验室样品经预处理后需混匀,采用适当方法缩分获取分析样品。分析样品量应满足检测、复查或确证、留样需求,若需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价,应增加数量。分析样品制备需在独立区域进行,使用洁净制样工具和容器,避免渗漏和带入污染物,盛装于洁净塑料袋或惰性容器内密封,加贴标识后置于规定温度环境保存。

分析样品制备过程中,应避免混入外来杂质,防止因挥发、污染等改变样品所代表的整批货物原始特性。制备需确保代表性,以最大可能性检出分析物的方式处理,防止制备过程中污染或丢失分析物。

从分析样中分取出分析部分传递至实验室检测,检测过程中的分析部分需妥善放置,不用时保持密闭状态并置于规定温度环境,注意保护检测不稳定项目的分析部分。

样品在实验室内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相互隔离,与其他潜在污染源隔离。在取样、传递、贮存及分析过程中,需避免外界污染。若被分析物自然存在,低含量残留难以与自然含量区分,报告结果时需考虑其天然含量。

4、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确保样品在接收、制备和测试过程中保持原始特性,未受污染或变质。

测试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①核对样品标签、检测项目及相应检测方法;

②按检测方法要求准备仪器和器具,使用符合分析要求的药品,按方法配制试剂、使用标准溶液等;

③检查检测现场清洁度,关注温度等可能影响测试质量的环境条件;

④选用规范的原始记录表。

检测过程需严格按照检测方法和作业指导书操作,若出现异常现象应详细记录并及时处置。

必要时,随样品测试进行空白试验、标准物质测试和控制样品的回收率试验。

在分析样品制备过程中,应避免混入外来杂质,防止因挥发、污染等改变样品所代表的整批货物原始特性。制备需确保代表性,以最大可能性检出分析物的方式处理,防止制备过程中污染或丢失分析物。

从制备的分析样中分取出分析部分传递至实验室检测,检测过程中的分析部分需妥善放置,不用时保持密闭状态并置于规定温度环境,注意保护检测不稳定项目的分析部分。

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应与检测方法规定相符,计算所得数据的有效位数可多保留一位,最终按照GB/T 8170进行修约。

通过对环境、设备、样品及检测过程这四个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系统地保障检验检测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为检测报告的质量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在线留言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二维码

客服电话

检验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