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专区
一、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管理 唯一性标识问题:相同型号设备难以区分,缺乏有效的管理标识和校准标识,导致设备档案信息不完整,影响设备的追溯和管理。 操作人员能力不足:操作人员未经充分培训和授权,对设备的操作不熟练,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测量结果不准确。 使用维护记录缺失: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和实施记录不完整,无法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问题,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设备溯源性问题:设备的计量溯源性不明确,校准证书的有效性未得到确认,导致设备的测量结果缺乏可信度。 二、设备的校准 校准机构选择不当:未选择具有资质和能力的校准机构,校准报告的信息不完整,影响校准结果的可靠性。 校准计划不合理:校准计划未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数据争议程度、设备的新旧和稳定水平等因素制定,导致校准周期过长或过短,影响设备的准确性。 自校准规程和记录不规范:自校准规程未经过实验室授权,校准记录不完整,无法证明设备的校准结果符合要求。 校准状态标识混乱:设备的校准状态标识不清晰,如合格标志、准用标志、停用标志等未正确使用,容易导致设备的误用。 三、设备的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计划缺失:未制定设备的期间核查计划,无法及时发现设备在两次校准间隔期间的性能变化,影响设备的准确性。 核查方法不科学:期间核查方法未根据设备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制定,核查结果无法准确反映设备的性能。 核查记录不完整:期间核查记录未包含核查的时间、方法、结果等信息,无法追溯设备的核查过程。 四、设备的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缺失:未制定设备的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维护保养人员无法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导致设备的维护保养质量不高。 维护保养记录不完整:维护保养记录未包含设备的维护保养时间、内容、结果等信息,无法追溯设备的维护保养过程。 设备存放不当:设备未按照其特性要求存放,如未考虑温湿度、振动、电磁干扰等因素,导致设备的性能下降。 五、设备的故障处理 故障报修不及时:设备出现故障后,未及时上报维修人员,导致设备的故障时间延长,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维修记录不规范:维修记录未包含设备的故障原因、维修方法、维修结果等信息,无法追溯设备的维修过程。 维修后未进行校准/核查:设备维修后未进行校准或核查,无法保证设备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